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曾子大孝



禮記

曾子曰﹕「孝有三﹕大孝尊(glorify)親,其次不辱,其下能養。」

公明儀問於曾子曰﹕「夫子可謂孝乎?」曾子曰﹕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君子之所謂孝者,先意承志,諭父母於道。參直養也,安能為孝乎?身者,親之遺體也。行親之遺體,敢不敬乎?故居處不莊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蒞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戰陳無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災及乎身,敢不敬乎?故烹熟鮮香,嘗而進之,非孝也,養也。君子之所謂孝者,國人皆稱願焉,曰﹕『幸哉!有子如此!』所謂孝也。民之本教曰孝,其行之曰養。養,可能也;敬,為難。敬,可能也;安,為難。安,可能也;久,為難。久,可能也;卒,為難。父母既歿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也。

夫仁者,仁此者也;義者,宜此者也;忠者,中此者也;信者,信此者也;禮者,體此者也;行者,行此者也;強者,強此者也;樂自順此生,刑自反此作。
夫孝者,天下之大經也。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,衡之而衡於四海,施諸後世而無朝夕,推而放諸東海而準,推而放諸西海而準,推而放諸南海而準,推而放諸北海而準。詩云﹕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此之謂也。

孝有三﹕大孝不匱,中孝用勞,小孝用力。博施備物,可謂不匱矣。尊仁安義,可謂用勞矣。慈愛忘勞,可謂用力矣。
父母愛之,喜而不忘;父母惡之,懼而無怨;父母有過,諫而不逆;父母既歿,以哀,祀之加之;如此,謂禮終矣。」
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,傷瘳(ㄔㄡ病癒)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。門弟子問曰﹕「夫子傷足,瘳矣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,何也?」樂正子春曰﹕「善!如爾之問也。吾聞之曾子,曾子聞諸夫子曰﹕『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人為大矣。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;不虧其體,可謂全矣。故君子步之不敢忘也。』今予忘夫孝之道矣,予是以有憂色。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不敢忘父母。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故道而不徑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。一出言不敢忘父母,是故惡言不出於口,忿言不及於己,然後不辱其身,不憂其親,則可謂孝矣。草木以時伐焉,禽獸以時殺焉。夫子曰﹕『伐一木,殺一獸,不以其時,非孝也。』」

性、心、身(3)

濟公活佛慈訓


所謂「識字見性」,你們見到了沒有?當你們看到「如來」這兩個字 時,會想到什麼?會想到那是佛教的如來佛是不是?如來佛是不是佛教教主的專利啊?你們本身有沒有如來?「如」者,就是自性,也就是不變; 「來」者,就是智慧;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不變,那才能夠產生智慧。所以,用這個名詞,作為佛的註冊商標,看到如來就想到佛。那麼,你們本身是不是佛?是不是佛教的教主呢?所以「如」就是「戒定」,本性就是戒定嘛!能夠「覺」,同時也能夠「戒」、能夠「定」;那麼「來」就是慧 。所以一個人若能夠守住自性,如如不動,那你就是佛,就是佛教的教主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