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2年11月23日 星期五

性、心、身(5)

濟公活佛慈訓


人心有四不正,哪四不正?心有所忿懥、有所好樂、有所憂患、有所恐懼,是不是?這些都是從哪裡來的?你們想想,你們每一天過得不愉快,是不是因為這幾樣東西在綁著你們?你們修道有沒有擺脫這些東西?如果沒有,那你們修道真是混混啊!
修道就是要擺脫這些外在的干擾,這些電波會干擾你的自性,佛菩薩為什麼不會被干擾?因為守中嘛!守著中間那一點,剛剛好調到那一點。為師給你們點的那一點,你們有沒有守住呢?怎麼守?是鬥雞眼那一種守法嗎?怎麼守呢?做到了嗎?

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

性、心、身(4)

濟公活佛慈訓


唸佛是唸什麼?唸了以後你能不能迴光返照、自我反省呢?你們早晚 叩頭,只是叩個形式,有沒有迴光返照啊?有沒有看到自己的如來佛、彌勒佛呢?不都是唸個形式而已!懺悔、懺悔,「懺悔渡罪經」唸,唸到會背,有沒有體會到你是不是用自性在唸呀?還是用你的心在唸?用你的嘴在唸呢?你要渡你的罪,要用什麼來渡?沒有悟性是渡不了的,眾生還是眾生。苦海無邊哪!罪就帶著你在苦海當中流浪,你不能用心,又怎能見性呢?
所以,你們天天用的還是人心、血心是不是?那一團血肉之心啊!人 之異於禽獸者,就是人能夠追求內心的東西。每一個人都那麼的享受,生活過得很愉快,是不是?如果不愉快,那是因為心不能夠平服嘛!所以為師每次來,都會問聲賢徒可安平?你們的心平了沒有?氣和了沒有?你的這個心,這個理智,有沒有常常在平衡的那一點?有沒有保持平衡呢?沒有的話,就趕快調,趕快調調看你們的心還有沒有不正的地方?

2012年11月21日 星期三

曾子大孝



禮記

曾子曰﹕「孝有三﹕大孝尊(glorify)親,其次不辱,其下能養。」

公明儀問於曾子曰﹕「夫子可謂孝乎?」曾子曰﹕「是何言與?是何言與?君子之所謂孝者,先意承志,諭父母於道。參直養也,安能為孝乎?身者,親之遺體也。行親之遺體,敢不敬乎?故居處不莊,非孝也;事君不忠,非孝也;蒞官不敬,非孝也;朋友不信,非孝也;戰陳無勇,非孝也。五者不遂,災及乎身,敢不敬乎?故烹熟鮮香,嘗而進之,非孝也,養也。君子之所謂孝者,國人皆稱願焉,曰﹕『幸哉!有子如此!』所謂孝也。民之本教曰孝,其行之曰養。養,可能也;敬,為難。敬,可能也;安,為難。安,可能也;久,為難。久,可能也;卒,為難。父母既歿,慎行其身,不遺父母惡名,可謂能終也。

夫仁者,仁此者也;義者,宜此者也;忠者,中此者也;信者,信此者也;禮者,體此者也;行者,行此者也;強者,強此者也;樂自順此生,刑自反此作。
夫孝者,天下之大經也。夫孝置之而塞於天地,衡之而衡於四海,施諸後世而無朝夕,推而放諸東海而準,推而放諸西海而準,推而放諸南海而準,推而放諸北海而準。詩云﹕『自西自東,自南自北,無思不服。』此之謂也。

孝有三﹕大孝不匱,中孝用勞,小孝用力。博施備物,可謂不匱矣。尊仁安義,可謂用勞矣。慈愛忘勞,可謂用力矣。
父母愛之,喜而不忘;父母惡之,懼而無怨;父母有過,諫而不逆;父母既歿,以哀,祀之加之;如此,謂禮終矣。」
樂正子春下堂而傷其足,傷瘳(ㄔㄡ病癒)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。門弟子問曰﹕「夫子傷足,瘳矣,數月不出,猶有憂色,何也?」樂正子春曰﹕「善!如爾之問也。吾聞之曾子,曾子聞諸夫子曰﹕『天之所生,地之所養,人為大矣。父母全而生之,子全而歸之,可謂孝矣;不虧其體,可謂全矣。故君子步之不敢忘也。』今予忘夫孝之道矣,予是以有憂色。故君子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一出言不敢忘父母。一舉足不敢忘父母,故道而不徑,舟而不游,不敢以先父母之遺體行殆也。一出言不敢忘父母,是故惡言不出於口,忿言不及於己,然後不辱其身,不憂其親,則可謂孝矣。草木以時伐焉,禽獸以時殺焉。夫子曰﹕『伐一木,殺一獸,不以其時,非孝也。』」

性、心、身(3)

濟公活佛慈訓


所謂「識字見性」,你們見到了沒有?當你們看到「如來」這兩個字 時,會想到什麼?會想到那是佛教的如來佛是不是?如來佛是不是佛教教主的專利啊?你們本身有沒有如來?「如」者,就是自性,也就是不變; 「來」者,就是智慧;也就是我們的自性不變,那才能夠產生智慧。所以,用這個名詞,作為佛的註冊商標,看到如來就想到佛。那麼,你們本身是不是佛?是不是佛教的教主呢?所以「如」就是「戒定」,本性就是戒定嘛!能夠「覺」,同時也能夠「戒」、能夠「定」;那麼「來」就是慧 。所以一個人若能夠守住自性,如如不動,那你就是佛,就是佛教的教主了。

2012年11月19日 星期一

性、心、身(2)

濟公活佛慈訓

徒啊!修道一定要懂得體會,不只是用「心」去悟,更要用什麼去自 覺呢?「自性」是不是?你們每一個人身上都有三樣東西:一個性、一個心、一個身。你們比較多的時間都用在哪裡呢?用在「身」啊!難怪上天要降道。用在身就要採取行動是不是?如果沒有那一口氣,能夠行動嗎? 不能啊!所以是什麼在控制你們的行動?心跟性。你們較多的時間用在哪裡啊?心跟性都分不清楚了,是不是?
想想看,你們平常看人、看事是用什麼在看的?用眼睛看?還是用自 性看?好好悟啊!還是摸不出來,是不是?

2012年11月18日 星期日

性、心、身(1)

濟公活佛慈訓

徒兒們,一年很快就過去了,人生也是如此,一晃就消逝了,可是在這一晃當中,卻有太多的感受了。在這一年當中,必須因為春、夏、秋、冬不同的季節而換上種種不同的衣服,短袖、長袖、毛衣。因此,人既生活在世間,就必須受到種種的束縛、不自由與無奈,之後,一生也就隨著這些時光的流逝而流逝了。你們看到流水,有沒有悟道啊?沒有!因為你們是凡夫,是不是?人家孔聖看到水在流動,就體悟到上天似乎是在跟他說法:「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」,就像人生,一去不復返,是不是?所以,徒兒們,一年過一年,莫要白髮一根接著一根,卻一點悟性也沒有!修道也一樣,修了一年再一年,得有悟性,智慧得增長再增長,才能夠悟出人生,才能夠安撫你這個飄浮的心。聽道理是給人寄託用的嗎?不是的,是用來助人「解脫」的。不要認為修道這件事是對死亡的一個寄託,應該是對死亡的一個解脫,是在追求人生的一個「解脫之道」呀!徒兒們既進入我門,點了那麼一點,有沒有去悟悟看啊?徒兒們是否要進來了解它的內容?還是只要在外面看一看、觀一觀,就說你們是佛門弟子了?徒啊!要悟一悟啊!